第122章
作者:蜀七      更新:2023-06-19 05:23      字数:4673
  林渊长变了,气势变了,脸没变,上苍待他宽厚,如今依旧像少年。“陛下。”陈柏松正要行礼,林渊摆手,“别行礼了,过来。”陈柏松走过去,他还穿着盔甲,行走如风,高大强悍,他从血中拼杀出来,在战场上成长,已经有了悍将的气质。“你看着有点老了。”林渊忽然说。陈柏松知道林渊醉了,他看着林渊:“我今年也有三十八了。”林渊:“……是吗?”古人命短,平均年龄也就四十,就是不算上老百姓,达官贵人能活到六十的也不多。更何况是战场杀敌的将领,旧伤无数。林渊忽然说:“你都三十八了,还没娶妻呢。”陈柏松:“太忙,没空。”林渊:“你还是这么耿直。”陈柏松看着林渊,双眼中如有烈火:“少爷现在才知道吗?”林渊似乎被陈柏松眼中之火吸引了,痴痴地看着他:“我一直都知道。”陈柏松呼吸一窒。林渊问他:“这么多人在我身边,可我最信的,只有你。”陈柏松闭上眼睛:“臣……知道。”林渊忽然问他:“我问你,你敢不敢以下犯上?”陈柏松忽然成了哑巴。“我不会娶妻,这一生都不会有子嗣。”林渊忽然说,“我若有子嗣,我所图之事,此生无望,这一条路或许是一条死路,你敢不敢陪我一起走?”陈柏松张嘴,所说之话,掷地有声:“我敢!”他不知自己是何时心生绮念,他只是发现自己不想任何人比自己离林渊更近。这股念头根植于心,长久以来他刻意避而不想,林渊一日不娶妻,他便也一日不娶。他以为自己此生都会如此,他会见证林渊登临大宝,坐御九州,他将为林渊流尽最后一滴血。不是为了百姓,不是为了天下,只为了林渊。作者有话要说:陈柏松的占有欲一直很强。任何感情到了极致都这样,所以他对林渊的感情很复杂。第153章 153学府的开设一开始并没有吸引任何人的实现, 开官学以往也有例子,只是没有这么广过。不少学子都是带着看热闹的心思在看这件事。周容也挑了几个帮手, 林渊告诉他, 但凡是他需要的, 林渊都会提供。于是周容就选了十多个学子, 这些人都是有真才实学的, 但有几个都曾给过周容难堪。此时被周容挑选出来, 脸面上都有些挂不住,狭隘的觉得周容是挑这个机会打他们的脸, 以显示自己宽厚。也有不狭隘的觉得周容胸怀宽广, 不记仇。但当他们发现, 他们招纳的学子将是百姓之子的时候,反对之意空前绝后。“周容!你这是什么意思!”“低贱小民也配读圣贤书?!”“我等不屑与你为伍!”“我自请辞, 你好自为之!”周容冷笑道:“诸位要走便走吧。”十六个人, 瞬间就走了十个,还有六个茫然无措, 不知道自己该如何。好不容易有个活干, 家里的大人都指望着他们借此机会出仕,此时走了,回去怎么交代?这六人留下了。周容冲留下的人说:“继续吧。”六人继续看书册, 他们要选出不同年龄的学子要修学的书,每人都要列出来。林渊给他们订好了,一共有三门主课,一门选修课。国学、算数、礼仪。琴棋书画就是选修, 学子自己选择学习哪一门。他们不仅是要选出书册,还要自己重新修订,十多个人都不够,更何况现在只剩下六个人,哪怕加上周容也只有七个,周容必须要再去找人。可惜经过那十个人的宣传,士子们都不愿意与周容为伍。周容现在才明白陛下为什么要打击世家。世家的权利太大了,他们代表的是天下士子,是天下读书人,当他们集合起来反对什么的时候,连皇权都只能为之退步低头。如今天下刚刚安宁,世家还没有恢复元气。如果此时不去管,等将来一切尘埃落定,就更管不了了。周容抿着唇,想起自己那个借醉意问陛下,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对世家。陛下告诉他,他可以把权力分出去,但他可以分,别人不能主动来拿,谁拿,他就要砍掉谁的手。此时的林渊正在和吴长青商讨赋税的问题。百姓减免赋税五年,林渊倒不担心下面的人会阳奉阴违,此时他的号召力是前所未有的,免税的事没人敢背着他去瞒百姓。而且百姓的胆子也被他养起来了。尤其是高邮,很多高邮人有了点小钱,发现高邮的工作机会变少了,就主动离开家去其他大城找机会,自然也把高邮重新养出来的风俗习惯带了过去。许多百姓家都会供奉林渊的雕像。虽然林渊还活着,好像有些不吉利,但林渊也没有去制止。林渊治下的每一地都有人敲锣打鼓的宣传免税。宣传语也很简单----“皇上说了,五年不收田税!”“当官的收税要砍头!”当然,田税不收,别的税还是要收的。“个税要收,商税要收。”林渊对吴长青说,“税法要改。”吴长青:“微臣必然督促。”林渊笑了笑:“你记着,不要着急,慢慢改之,百姓经不得大变动。”吴长青低着头,陛下还是老样子,他对百姓就像最温柔的母亲,稍微用点力都会心疼。唯独对官员,那可比最严厉的父亲还要严厉。内侍在门外说:“陛下,宋相来了。”林渊:“叫他进来。”宋石昭走进书房,刚要行礼,就听林渊说:“先生过来,不必行礼了。”宋石昭走过去。林渊叫他坐下以后他才敢坐。“招你们来便是想跟你们商量。”林渊喝了口茶,“朕想重新编撰民法。”宋石昭连忙说:“陛下深谋远虑。”宋石昭又说:“陛下,乱世当用重典。”林渊摆摆手。宋石昭这个重典的意思简单,就是让刑罚更加严酷,犯罪成本加大,这样也有一个好处,就是可以把反对势力,或是林渊看不顺眼的势力一起铲除,加强中央集权。但问题在于,这样一定会产生很多的冤假错案。林渊:“这次要把方方面面都完善下来,要有法可依,依法治国,而且你们听清楚了,是民法典,不是刑法。”宋石昭和吴长青都愣住了。“陛下,这恐怕……”宋石昭叹了口气,“难啊。”林渊:“正是因为难,朕才要把这件事交到你们手中。”制定了新法,治国有法可依,才能保证国家发展。当年法国就是靠拿破仑的《民法典》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成果,也促使法国反复扫荡封建残存势力,最后成为了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。林渊不准备走资本主义道路,主要是社会发展的限制,但是他可以打下依法治国的基础。他不准备走得太超前。民法典顾名思义,管的是民生,而不是刑法。现在关于民生的法律文件少得可怜。不管是婚姻法,劳动法,几乎都没有明确的条文规范。大多数都是靠现有的民风民俗来治理,每一处民俗不同,官员的治理方式也就不同。比如有的地方,通奸是大罪,但罪不至死。但有的地方,通奸就是死罪,男女都要被私刑处置。而且很多都是一族族长施以私刑,甚至不用给官府禀明,到时候报个病死的缘由上去,这事就了了。百姓是不被重视的。犯罪了有法律,但关于民生根本无法可依。宋石昭摸着自己的山羊胡:“恐怕三五年内都难以修好。”林渊似笑非笑:“天下学子供你取用,一年内,朕要看到初版。”宋石昭:“臣遵旨。”吴长青也连忙说:“臣遵旨。”林渊说道:“先生,你来主编,吴卿做你的副手,你二人当齐心协力,若有拿不准主意的,便来问朕,可好?”宋石昭露出一个笑容,脸上褶子都挤在了一起。----很快,吴长青便来请教林渊了。“宋相说要废除姬妾。”吴长青不明白,“废除了,他们就能不养小的?”林渊:“不能。”吴长青松了口气:“那废了也没意义。”林渊笑道:“律法上不能有妾,他们愿意养女人那是他们的事,官员抓住一个私下养女人的就革职,百姓不管。”吴长青懂了,这又是管官的。当官可真是倒霉。林渊:“他们要是能瞒住所有人,那也算是本事。”这条律法的用处是不再保障姬妾的权益,也就是说,她们除了钱以外得不到任何地位,不被社会承认,虽然孩子依旧留有继承权,但她们自己无法靠这个改变自己的自身阶级。随着社会平定,经济复苏,这一律法可以让很多女性不再选择去做妾。而官员不能纳妾,私下纳妾被抓住了就要革职。商人更没有纳妾的资格。但根除是不可能的,现代没有妾这个说法,但二奶小三也层出不穷。只要男人有钱,女人想要钱,就禁不住。可律法不会保护她们。吴长青又问:“宋先生说,不能有出妻,只能有和离。”林渊拍了把大腿,笑道:“知朕者,宋石昭是也!”吴长青:“……”林渊转头看他:“可有何不明之处?”吴长青小声说:“但若女子无德,又死不和离如何?”林渊想了想:“可告官,查明无德属实,有证据,便可判离,同理,女子亦可告官。”吴长青瞪大眼睛:“这、这……还有,宋相还说,男女婚嫁后,若和离,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挣财产对半而分……”林渊哈哈大笑:“宋先生,他简直就是朕肚子里的蛔虫。”吴长青直接傻了,他没想到林渊竟然是支持宋石昭的。“这、这怎可?”吴长青急道,“自古以来都是男子在外奔波忙碌,女子只侍弄家里,和离后送回嫁妆已是仁至义尽,竟还有对半而分?”林渊想了想:“那就把嫁妆加上,一起对半分。”吴长青木了。林渊举例道:“想想你女儿若出嫁,被夫家厌弃休妻,名声坏了,再嫁不出去,你把她接回家住也可,但你死后如何?”吴长青:“我儿必奉养他姊。”林渊:“儿媳妇呢?儿女奉养父母是天理,哪里有哥哥奉养妹妹,弟弟奉养姐姐的说法?”吴长青想起自己的女儿,承认林渊说的有道理。林渊又说:“如今招赘的也多了,上门女婿若与妻子和离,也可分到夫妻财产的一半。”吴长青:“可天下上门女婿不足一成啊……”林渊叹气道:“那你就鼓励他们多去当上门女婿嘛。”吴长青:“陛下,此事还需三思啊!”林渊点头:“所以我才叫你们慢慢来嘛,那就先不提财产的事,先把出妻给朕废了。”“只许和离,不许出妻。”吴长青松了口气,拱手道:“陛下圣明。”他这话刚落音,就听见林渊说:“财产嘛,五年后再提吧。”第154章 154北京城春亨区, 这里是以前大都春亨坊,紧挨着城墙, 算是整个北京城的偏远角落, 原先住在这儿的都是贫困人家, 请不起家仆的那种。如今大都变成了北京城, 他们的日子似乎变了, 又似乎没变。“赵根家的, 快去收衣裳,我看这天不好了, 指不定过会儿就要下雨。”大娘站在院子里, 朝隔壁愿意喊。隔壁屋子里走出一个新媳妇, 脸蛋圆圆的,眼睛不大, 但生得健康, 健康在这时候就是美了,她回道:“大娘, 您家的咸鸭蛋腌好了吗?我家的想吃, 我用粟米跟您换。”大娘笑道:“那好说。”小儿从屋里跑出来,腰上挎着一个布包,嘴里咬着馍:“娘, 我上学去了。”大娘拍了拍他的头,她在这小儿之前有四个儿子,战乱的时候都被强拉去当了兵,老头子断了条腿, 逃过一劫,就有了这个小崽子。原本以为这孩子活不下来,战乱的时候没什么吃的,他们家又没地,但小崽子命硬竟然靠着糠和树皮草根活了下来,活到了现在,运气又好,还没长大天下就太平了。如今区里开了学府,不受束脩就能去,只需要交书本费。不过也只有年纪小的有这等优待。待读完了小学,再想去读中学就要教束脩了。但若是成绩好,就有奖学金,说不定不必花钱读书,还挣钱呢。读书是好事,以前不愿意送孩子拜先生,是因为没钱,不仅要花钱,家里还少一个劳动力。普通人家的孩子能走路就开始干活,到了七八岁,也算是劳动力了。现在钱比以前好挣了,孩子读书花不了几个钱,再说了,能认点字,书读完了能找好活干,只要会打算盘,怎么也能去当个账房,要是字再多认些个,去店里学上一段时间,就能当掌柜。现在看着小崽子一蹦一跳地朝学府走,大娘满是风霜的脸上刮起了笑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