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一章 上官氏(上)
作者:漫漫不慢      更新:2022-05-06 09:43      字数:2135
  客栈门口,沈玉茗和柔桑、凌寒上了流火雇来的马车。流火的名字听起来带个‘火’字,其实她本人并不热情似火,作为一名护卫,她整个人十分冷酷,除了必要时几乎不怎么说话,永远抱着一把剑维持着一个姿势和表情,唯有灵动的眼神和耳朵能看出她不是一尊雕像。此刻她恶狠狠地盯着马车夫,“我家公子要去上官府,你在京城专门给人做马车夫,不会不知道路吧?”

  马车夫见这人面带煞气又听见“上官府”三个字,吓得一哆嗦,满口答应:“知道的。”

  说罢,见流火退到一边,马车夫一甩马鞭赶紧驾着车走了。

  沈玉茗以前跟着师尊生活在惘然谷,远在江湖不涉红尘不问世事,对周朝朝堂的事知之甚少。因为要去拜访上官忱,所以特意做了些准备,着月影去了解一番。沈玉茗和柔桑、凌寒坐着马车前去上官府,一路上聊着月影早上带回的消息,这些消息都是世面上流传的最广为人知的消息。

  大周当朝一品太师上官忱,乃是当今皇后上官怡的兄长,权倾朝野,长子上官琢行统领京城禁军,官拜神武大将军,上官忱的其他几个儿子也分别身居要职。传闻,上官府其实是京城新贵,上官氏以前在朝中本没有什么根基,并非世代显赫的官宦氏族。自从上官家的小女儿做了当今圣上的皇后以后,连带着上官家其他族人也跟着水涨船高,皇后的兄弟侄儿都鸡犬升天,如今已是除了皇族之外的大周第一家族。不过关于上官家的事,京城的人总是讳莫如深。

  上官怡的父亲上官庆本是寒门士子,自幼依靠自己的勤学苦读,科举致仕。由于老先生文采出众,当年在殿试中脱颖而出,连同另外两人被先帝钦点入翰林院做庶吉士。上官庆的一生,博学多才,品行端正,凭借踏实中庸的做人风格成为受人敬仰的翰林大学士。虽然上官庆老大人学问虽做得不错,但做官的觉悟差了点儿,自入仕便一直待在翰林院中一板一眼地做着修书撰史的工作,兼到京城国子监里教授一下权贵子弟。而与他同期或者比他晚入翰林的士子早已步步高升成为朝廷重臣。

  先帝爱才,欣赏老先生德才兼备的品性。彼时皇子们都还年幼,就聘请上官老大人做皇子们的老师,专门负责教习皇子。每到过年过节之时,为感谢上官老夫子传道授业解惑之恩,皇子们总是结伴去上官老府登门拜访。上官怡是上官庆最小的女儿,是他老来得女,他十分疼爱这个幼女,时常带在身边教导。学生们前来拜访,念及女儿年纪尚小也就不避嫌。一来二去,上官怡和父亲的学生们也渐渐地熟络起来,经常在一处学习玩耍。作为上官庆的女儿文采学识深得上官老先生之传,加之她天资聪颖,各方面都极出众,在闺阁之时就有京城第一才女之称。再后来也就很顺理成章地嫁给了当今皇上。

  “原来当今陛下和皇后两人是青梅竹马!”马车内沈玉茗感慨道。

  她右手边坐着凌寒,凌寒身材瘦削柔弱,双肩微微下垂,矜持地端坐着,听完公主的话,眉心一皱。“公子,我们也是到了京城这两天才知道,皇帝陛下一心修道不理朝政,由着上官皇后垂帘听政,上官太师在朝廷只手遮天。天子不临朝,皇后摄政,权臣当道,这样的朝局并非是好事。这其中有没有我们还没考虑到的,我总觉得这样贸然地去找上官太师十分不妥。”凌寒颇负才情,自幼看了不少史书,虽是女子,对于时政之事略懂一二,对这样不正常的朝局格外的敏感。

  沈玉茗眉宇间尽是焦灼之色,“你说得有理。可是我们除了去找他还能找谁?就算知道这其中的水很深,可放眼整个长安,放眼整个朝廷,除了在大周权倾朝野的上官太师,还有别的选择吗?”她虽然也同意凌寒的话,不过她现在急切地想要救南诏,许多事情来不及让她多做分辨。何况她自认自己身份贵重,她是沈家的遗孤,逍遥王的徒弟,当今太子的师妹,在京城里她应该能说得上话,她怎么也想尽快试一下。

  “我听流火和月影说起,她们在打探消息时,京城里的人只要听到上官家,都支支吾吾不肯多言。”沈玉茗左手边的柔桑看起来脸颊饱满丰盈,鼻头有肉,弯眉杏眼。相比于凌寒的言辞锋利,她说起话来温婉柔和,也在委婉地提出自己的担忧。

  “会不会是他们作为当权者,百姓不敢随意议论?”沈玉茗说道。

  “那可不一定,若是贤明仁德之君,百姓自然交口称赞。可是京城百姓但凡说起上官氏,具都眼神惶恐,神情萎缩,说明他们的名声并不好。”凌寒分析道。

  “可是上官家手握重权,在大周朝堂说得了话,做得了主。若非如此,剑南节度使崔大人也不会让我们直接找上官太师。既然怎么样都有风险,不如及早一试。”

  崔昊远在西南边陲,自认为对朝局了如指掌。他并未向几个小姑娘提及朝中之事,是怕她们阅历尚浅,听了后不免多心,反而节外生枝。他也是想鼓励这位公主尽力一试,虽然当时他还对沈玉茗的身世并不知情。

  “你们不要怪我着急,我现在真的十分担心太和城现在的状况,我没有在外婆身边,不知道她现在怎样了,我只想尽快能找到救兵去救她。”沈玉茗到了京城短短两天时间,也明显感觉事情要比想象中的复杂,只是时不待人,她的亲人生死未卜,所以她才万分焦急。可是不知为何,她心中总有预感,请大周救援南诏一事不会成功。她不敢对旁人说起,她觉得这样做是给自己增加信心。

  柔桑和凌寒见公主救亲人的心情急切,也不便再多言。

  马车穿过闹事,在一片安静幽深的巷子里拐了几拐,终于停了下来。